学科专业代码:095134
为进一步保证公司专业学位渔业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依据《伟德体育制订公司产品方案的指导意见》(校研字〔2018〕6号)、《伟德体育硕士公司产品工作实施细则》(校研字〔2018〕7号)的文件及各学科专业教指委总体要求,结合公司情况,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渔业发展领域农业硕士是有关该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的专业性学位,在夯实本领域硕士生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渔业产业的特点,构建完善的专业知识理论体系,重视独立从事水产增养殖和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培养掌握先进水产养殖技术,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技术与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 较好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渔业发展服务。
2. 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家渔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我国渔业现状,了解国际渔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模范遵守与渔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依法从业;具有水产养殖、水生动植物疾病防控等方面知识与技能。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3. 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掌握论文写作方法;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和新渔业发展理念;能够运用水产养殖、水生动植物疾病防控等方向的理论和技术,以及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渔业技术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管理问题;能够独立从事渔业、渔民、渔村发展中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4. 具有能够承担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良好身心素质。
5. 重视生产劳动锻炼,积极参加实习实训、科研实践、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各类劳动实践,强化劳动品质培养,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二、研究方向
1. 水产养殖: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的亲体培育、促熟、催产和孵化技术,繁殖操作,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等;研究水产动物工程化生态养殖技术;水产生物的养殖新模式、新工艺等。研究环境因子对养殖动物的生理生态影响及养殖动物对环境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
2. 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发展概况,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技术,水产药物基本知识,病毒性疾病及其防控,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寄生虫性疾病及其防治。
3. 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研究重要经济鱼类的数量变化趋势,栖息地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恢复技术,提出渔业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增殖措施;研究建立海洋增殖物种驯养、繁殖与增殖等技术体系,并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工作。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专业(领域)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的全日制以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完成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研究。其它类型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做实践研究时间要求,但应提交实践研究报告。
2.指导教师 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校内导师是主要责任人,负责研究生全学程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入学3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
3.学习年限 公司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3.5年,非全日制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和实践研究实行学分制,总学分数不少于31学分。
(一)课程学习 不少于25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8.5学分、专业必修课13.5学分、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选修课一般由员工选修,导师同意。课程设置见附表。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鱼类增养殖学》、《生物饵料培养》和《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3门课程,且经考核成绩合格。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二)实践研究 6学分,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合格后获得6学分。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专业实践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学习。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创新性和工作量,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选题审查
由专业学位指导教师等组成的专家小组在对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时,结合文献综述,着重对论文选题进行认真讨论和审查,形成结论性书面意见。结论意见、讨论记录存档。专家小组由5-7人组成,本领域负责人任组长。
研究生的选题报告应包括:本选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选题的创新性、实用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选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
3.中期检查
根据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于入学后第三学期内进行中期报告。重点汇报论文工作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根据考核结果继续或调整实验计划。中期考核依照《伟德体育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
4.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等。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按照《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执行。
六、学位授予
1.答辩申请
研究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论文评审
(1)论文评审标准
论文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生产遇到的问题;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2)论文评审
论文评阅人由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担任,其中必须有1位来自实践第一线的专家;或由学校统一送审论文。
若论文通过2名评阅人的评阅,可以进行答辩;若只有1名通过则增加1名评阅人,该评阅人通过后可进行答辩,否则本次申请无效,半年后可再次申请。
3.论文答辩
答辩委员会由3-5位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来自生产领域且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4.学位授予
参照《伟德体育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研究生课程学习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要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可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学位证书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
七、课程说明及教学内容
(一)必修课
1.公共必修课
G0050Z 第一外国语(英语) 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充分考虑与大学本科阶段的衔接,根据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特点,通过讲授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英文语言素材,力求扩老员工词汇量,激发员工的语言互动积极性,能有效提高员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教材选用主题涵盖广泛,体裁多样,语言层次分布合理,内容新颖,语言地道,实用性极强。
G00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研究重点,以理解和把握当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特征为认识基础,逐次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和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外交政策等问题的研究,引导和帮助硕士研究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深刻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本课程在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把握中,采用专题教学。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员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理论修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G0510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旨在概括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时代特征,总结讲授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的最新理论进展和发展实践,培养员工认知社会变革的战略思维,引导员工理解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重点、政策体系及其战略影响,思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新思路和新策略,进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胜小康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认识中国农业农村社会变革的大趋势和新机遇,明确农业科技创新者、管理者、企业家和乡村建设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G0513 科技报告写作(自然科学类) 24学时/1.5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解文献检索、英语文献(可结合研究课题)阅读、开题报告和项目申请书等基本方法,学习摘要、国际会议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通过学习,要求员工掌握必要的相关学科方面的专业词汇,具有较强的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撰写英语摘要和论文并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
2.专业必修课
Z0994 渔业政策与管理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的方向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员工理解和掌握与渔业有关的国家海洋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渔业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渔政管理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了解我国的渔业立法现状和主要的渔业法规,熟悉我国渔政管理的现状及渔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要求员工了解渔业与渔业政策的本质,了解渔业的立法、执法体制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各种渔业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基本作用原理,熟悉渔业管理的基本发展趋势。
Z1047 水生动物疾病诊治及防控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的主干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为系统学习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等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等。内容包括寄生虫学的基本原理、病理学基本原理、药物和药理、鱼病的预防、鱼虾类微生物疾病及寄生虫病等内容。
Z0996水产养殖技术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的主干必修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学习水产养殖新品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育苗及养成新技术,为员工从事水产育苗及养成相关的生产实践及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主要学习最新海淡水经济鱼类、虾蟹类及其他水产养殖动物(贝类、藻类、棘皮动物等)的苗种繁育及养成技术等。
Z0997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的主干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员工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的主要类群、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及相关模型、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的主要方法等,为员工从事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相关的生产及研究工作打下基础。主要学习渔业资源的类群,经济鱼类的数量变化趋势,栖息地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恢复技术,渔业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和增殖的方法及措施,建立海洋增殖物种驯养、繁殖与增殖等技术体系,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相关工作等。
Z0998渔业案例分析与研讨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员工能够对水产养殖有更为感性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渔业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典型事件,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帮助研究生提高案例分析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水产科学思维能力,培养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
Z0999现代渔业进展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农业硕士渔业发展领域的主干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员工理解和掌握渔业产业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的原理;了解渔业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世界渔业发展的趋势;掌握中国渔业发展历史、资源现状以及现行政策与措施;了解对渔业各产业环节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以及发展趋势。
Z1117统计分析与软件应用(自然科学类) 24学时/1.5学分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描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与判别分析、降维分析等内容。
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员工动手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这一教学课程体系。使员工通过本课程教学,不只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切实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软件SPSS中的实现,并能正确解释SPSS的运行结果。培养员工独立思考、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员工的自学能力,增强员工的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选修课
Z1001高级动物生理学 32学时/2学分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系统学习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水产动物病理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等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学习细胞生理学基础、血液生理、循环生理、呼吸生理、消化生理、 神经生理、肌肉生理、排泄与渗透压、内分泌生理以及生殖生理等内容。
Z1003高级水生生物学 32学时/2学分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系统学习生物饵料培养、藻类栽培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等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学习水生生物的形态特征、生存环境和生物学特性以及水生生物的分类原理和方法等内容。
Z1048水产生物制品学 32学时/2学分
水产生物制品学是研究水产生物免疫制品、诊断制品以及微生态制剂等的科学。主要介绍水产生物制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特别是当前用于生物制品研究的生物技术与水产生物制品的发展动态,以及各种水产免疫制剂、诊断制剂及微生态调节制剂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等。
Z1049分子细胞生物学 32学时/2学分
分子细胞生物学主要介绍和研究细胞结构和活动及其与生物大分子的关系,包括遗传物质复制、修复和基因表达的过程与调控;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和降解及其亚细胞区室特征;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细胞骨架、黏附和细胞外基质的种类和功能;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化和死亡活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员工理解生物大分子的细胞环境和效应,理解细胞生命活动和构成组织的特征,建立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分析生物体生理与病理的理念,从而有效保护或改善生物生理机能和机体健康。
Z1050水产与渔业生态学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主要从渔业对象的摄食、生长、繁殖、时空利用、竞争、种群动态、生活史对策等方面探讨渔业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系统学习渔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技术与现代水产养殖生物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规律与调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员工掌握水产与渔业生态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生态水力学、分子生态学、渔业工程技术、遥感技术、线形理论等在相关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Z1051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32学时/2学分
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员工掌握水资源与水生生态基础知识、水生生态环境污染来源、种类及相应处理和修复措施。培养员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自然中有关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为水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服务。
Z1052养殖水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为员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主要学习养殖用水的监测及养殖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包括水质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的选择、水样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的测定和调控等内容。
Z1053水产微生物生物技术 32学时/2学分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系统学习动物生理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病理学等课程打下基础。主要学习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分子操作的基础和基因操作系统等内容。